2021年这五大数据趋势将会推动业务发展
主持人:刚刚京男老师说到搭积木的方法,朱老师觉得在整个搭积木的过程中,长八当中哪个“积木”是您觉得最关键的环节,跟其他火箭家族的成员相比是最新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革新呢? 朱永泉:其实刚才张老师已经讲的比较清楚,现在这一款新型的长八新一代的火箭,是采用模块化、组合化和系列化,也就是“三化”开展的系列研究,相当于长征七号的芯一级加助推,然后加上长征三甲的三子级,相当于是用液氧煤油模块和氢氧模块“搭积木”。这两部分都很关键,没有说哪一个不关键的,都很关键。 虽然是搭积木的,但是本身作为一款运载火箭来说,简单搭的话还是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我们按照简单的搭积木做的话,想象是很简单,就是把长七的一级,加上一个三甲的三级直接摞到一起,但其实里面还是有很多很关键的地方。 第一是液氧燃油和氢氧两种推进剂。其实长八这次使用的是长七的发射工位,这个工位之前没有氢氧系统的,所以要适应发射工位的话,需要把氢氧系统接到发射工位上,这是一个挑战。这相当于面对氢氧需要适配整个的一套从地面加注到整个上面,相当于增加了一系列的东西,难度比较大。 另外一方面,长八主要目标面向的是 SSO 轨道,这个轨道有一个特点,相对于太阳其轨道面是不变的,特别利于遥感,主要是遥感卫星的部署。而且现在 SSO 轨道的运载能力,目前基本上包括二丙,长二、长四系列都到三吨左右。长八主要是面向 SSO 轨道五吨左右的载荷去做的任务,整个部分对于完善我们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型谱是一个非常好的有力的补充。 主持人:在这里还想请教您一个问题,我们提到商用火箭,包括像整个轨道的选择,长征八号作为我国首个立项的商业运载火箭,我们特别想知道关于回收复用这个技术,对于它来讲一定是特别关键。在整个长八的设计当中,有哪些技术对于回收复用的目标是突破性的? 朱永泉:这次刚刚首发是没有回收的。长八的回收方案是采用集束回收的方式,相当于芯一级带两个助推一起回来,这个难度还是很大的,相对于跟咱们众所周知的 SpaceX 的 Falcon 9 是完全不一样的回收方式。 首飞方面应该是开展了部分的技术验证,但是具体验证哪些技术,现在还不是很清楚。相信通过后续技术迭代,能逐步实现回收的能力。首飞成功,也为后续开展回收复用技术验证,包括后面整个的实施做好了坚定的一步。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整个回收从难度上来讲,跟 SpaceX 9 会有很大的不同,这个不同是指哪些方面? 朱永泉:从我个人理解来看,因为长征八号是集束回收,相当于芯一级带着两个助推一起返回,本身自重很大,相对于 SpaceX 来说,它是芯一级和助推分别回,我们这个自重很大。本身要把这么重的芯一级的产品加助推的产品直接垂直回收,可能最后的回收目标点是 10 米见方的范围,难度是非常大的。包括从整个的弹道规划、中间过程调姿,还有发动机的利用、多次启动、最后节流,整个技术都是难度非常高的。 主持人:刚刚二位老师还提到关于发射轨道的问题,其实我们之前看到一些资料,说到长八能够弥补我国在现役火箭,在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上发射能力的不足。过去我们在这两个轨道上发射的有哪些部分是这次长八能够在技术上进行覆盖和补足的? 张京男:主要是运力上,不管火箭是什么型号,最终的目标是把一定重量的载荷送到某一个高度的轨道上。刚才说的两个数字很重要,SSO(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轨道平面和太阳始终保持相对固定的取向,轨道倾角约 97°,距地面约 700 千米高度的圆轨道)5 吨、GTO(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近地点在 1000 公里以下、远地点为地球同步轨道高度约 36000 公里的椭圆轨道)2.8 吨。之前 SSO 的运力,其实是在 5 吨之下,就是 2 吨、3 吨的样子,未来把这个数字弥补上去作为填补这个空白。GTO 轨道也是同样的情况。如果用长二丙或长二丁类的火箭是送不上去的,如果是用长征五号或长三甲,是比较浪费的,所以有了长八实现高轨这种吨位能力的时候,我们面向的任务就更加灵活了,多重的载荷、什么样的轨道都可以送上去。即使弥补上这一次之后,也不一定整个运力都完美了,都补齐了。但是这一次也是一定程度上的补充。 主持人:朱老师呢?从您的角度来看。
朱永泉:其实刚才张京男老师也说长八是面向将来替换二丙升级换代的产品,现在长二系列有很多载荷是 SSO 轨道。目前整个的能力是能够覆盖到三吨,但是将来对地观测的遥感卫星,长八发射成功之后,相当于能够覆盖到五吨的能力,就是对于将来部署各种大规模的重量更大的卫星,对地观测的卫星有很大的提升,相当于对我们整个国家对地球观测的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编辑:莆田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