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莆田站长网 (https://www.0594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动态 > 正文

你们在支付宝浇水的“武汉林”种下了

发布时间:2021-01-22 12:58:43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互联网
导读:理想,并不是第一个走增程路线的玩家;但理想是第一个把增程路线走通的玩家。 理想的出现使得增程成为了一个消费者能够选择的选择在里程焦虑和纯电驾驶感受之间做了最好的平衡。 因为选择增程的路线,理想也一度受到了不同的争议。 事实上,纯电动车的电子电

  理想,并不是第一个走增程路线的玩家;但理想是第一个把增程路线走通的玩家。

  理想的出现使得增程成为了一个消费者能够选择的选择——在里程焦虑和纯电驾驶感受之间做了最好的平衡。

  因为选择增程的路线,理想也一度受到了不同的争议。

  事实上,纯电动车的电子电气架构较燃油车来说更为简单,动力系统搭建的复杂度也更低,但理想 ONE 却在一定程度上做了加法——其动力系统里不止有电池包,还有一台由发动机和发电机组成的增程器。

  对此,李想曾给出过几个理由:

  • 电动 SUV 需要的电池包成本昂贵,即便是紧凑型 SUV,也需要 10 万元左右的电池成本;

  • 中大型电动 SUV 为了实现高续航,电池重量会非常惊人,这需要额外的车身成本投入,比如全铝车身,得不偿失且造价高昂;

  • 中国充电网络的现状是充电设施不均匀且比例不合理,充电体验也差,增程器的存在可以弥补充电环境带来的用户体验困扰。

  此外,电池技术尚未完全成熟、驾驶受路况、低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电动车的实际续航里程会有相当程度的缩水。

  在里程焦虑的背后,其实是补能不便的焦虑。用直观数据来体现:

截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中国一线城市中只有不到 25% 的家庭拥有适合安装家庭充电桩的停车位,然而,新能源车保有量和公共充电桩的比例为 17.1 : 1。

同时,公共充电设施的建设速度也无法跟上用户需求的增长速度。

  充电设施数量稀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绝大部分电动汽车厂商目前没有构建自己的充电网络,然而第三方的充电桩又面临着充电接口兼容度、充电桩损坏、油车占位、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另外,购买电动车的消费者群体还在不断壮大,而理想试图提供一条全新的思路去“解决用户的日常补能问题”——这是大规模推广电动车的前提,也是与燃油车竞争的突破口。 
 

  张京男:这个不是打折衣服这么简单,即使回收了十几次,它的成本也绝不是消耗一下燃料的成本,因为成本还包括修复、检测,还有故障的排除,可能都会形成一些成本。并不是说一次发射是 6000 万,发射两次每次就是 3000 万,远远不是。可能发射十次以上的数字之后,单次发射的成本才会打五折,到原来的一半,大概是这样的关系,大幅度下降的可能性,目前是没有的,最多能够降低 50%,而且是发射在 10 次以上,在各方面比较顺利、也不出现各种意外的损坏,或者是对卫星的损伤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这是成本数字的情况。

  主持人:之前我们也知道马斯克 SpaceX 9 的优势是可以重复优势,在商业航天 SpaceX 取得重大进步的时候,他也说过可回收火箭所具有的非常大优势,也许在未来能够成为进入火星主要的交通工具的运载火箭。我们畅想一下,未来可回收火箭能否成为人类往返太空主要的运载工具呢?

  朱永泉:目前在新的材料和核聚变整个取得重大突破之前,化学火箭仍然是人类进入太空最理想的工具,但是我们只说进入,而不是往返。运载火箭,我们知道美国的航天飞机已经下马了,整个运载火箭和航天飞机最大的区别,从往返的角度来说就是载人返回的过程。航天飞机的轨道飞行器在执行完在轨任务之后,直接航天员将送回地面,但是运载火箭目前来看主要任务还是将有效载荷,对于载人方面其实就是载人飞船发射进入预定轨道。返回其实主要还是靠载人飞船本身的返回舱,通过再入的方式去返回。可能我们进入太空目前来看最好的方式是火箭,但是返回的话还是看载荷自己带的返回舱再重新回到地面。

  但是我们再关注一下 SpaceX,马斯克前一阵 SN8,就是星船 8 号刚刚在地面炸了。现在 SN8 可以说是一个巨型巨无霸的运载火箭,按照马斯克的说法是要用这个登火。而且 Starship 目前是按照 100 人载客量去设计的,这个就非常厉害并且成果相当可观。如果用运载火箭返回的话,现在是拭目以待,看看 SpaceX 能够做到什么程度,相信应该会比较快,他们确实迭代速度太快了。

  主持人:京男老师,如果有一天可回收的运载火箭能够实现载人航天的运载任务,送航天器入轨的任务,整个的载重能力大概要达到多少?

  张京男:其实猎鹰 9 号已经实现了,就是你说的火箭送宇航员到太空已经实现了,用火箭和飞船已经两次将宇航员送到,第一次是两名宇航员,第二次送四名宇航员到国际空间站,而且火箭还回收了,这一步已经是初步实现了。但是也只是 SpaceX 公司实现了。

  刚才我们还提到了一个问题,就是 SpaceX 的火箭技术是不是尖端的?客观来说是的。目前来说,全世界也只有猎鹰 9 号火箭实现了这个能力,其他火箭无论在论证的,或者是在实验的,都还没有实现这样的功能。真正实现而且变得成熟的,也只有猎鹰 9 号,而且已经不仅是实现了火箭回来,还实现了载人航天同时火箭返回地面。而且现在最多的一次是复用了七次,复用次数也在不断增加,我大概估计一下火箭的仓库,大概有几十枚火箭存在那儿了。未来可能可以选用火箭,比如说选择用过三次的火箭、用过五次的火箭,经过技术状态评估之后说这个火箭可以进行下一次,他可以随便从仓库里面拿出一根去发射,目前是已经相当成熟了,而且已经流程化了

  猎鹰九号的型号,比如从猎鹰一号、猎鹰9-1.1 到 1.2,目前是猎鹰9-B5,什么意思?定型了,不再发展猎鹰 9 号火箭了,就这样了。已经超越全球其他火箭一代了。在在猎鹰 9 号火箭上作文章,马斯克认为没有太必要了。他现在做的事情是什么?像刚才朱老师说的,是星舰、包括猎鹰重型,还有比如马斯克他说的要超越自己,再造两个新的东西超越他的猎鹰 9 号火箭,他是做了这样的自我颠覆。

  他把自己的火箭颠覆之后,出现新的猎鹰重型能力。鉴于猎鹰重型的能力,与猎鹰 9 号并不是一代的火箭,猎鹰重型的更超前一点。星舰运载器肯定超越了猎鹰 9 号不只一代,关于你说的猎鹰 9 的技术状态和未来的前途是什么样的,它的前途就是几乎没有什么技术上的阻力和政策上的阻力,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甚至是警惕的事情。

  主持人:二位老师能不能预估一下,在未来几年当中,假如我们以五年为期,目前长征八号所拥有的方方面面的指标,从技术来看、甚至从管理的革新上来看,未来五年会达到什么样的状态?在国际商用市场上,长征八号火箭会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朱永泉:这点不太好预估,还是发展着看问题。今天虽然首飞成功了,但是还是没有一个回收状态,而且我相信实现回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刚才张老师也说,我们整个的栅格舵的方案,包括在二丙,长征四号都已经验证过了,这一块目前是有一些积累。

  但是要实现回收,真正的难度还有很多。包括今年火箭院也做了控制算法的验证,飞行器飞上去之后又垂直降落回来,做了一个飞行控制算法的验证。但是仅仅这一些还不够,我个人认为还需要一段时间来实现,但是具体的技术储备做到哪一程度,现在我还不好说。从目前公开的消息来说,2025 年具有工程应用的就是回收这一块具有工程应用的能力。如果到那个时候,我们长八相信整个技术状态,我个人觉得会有比较大的技术变化。

(编辑:莆田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